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
    <content>

    在古代中国,由于人地矛盾演化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矛盾,一个个曾经显赫的王朝颓然倒下。,新的王朝在恢复肥效的土地上又重新崛起。

    这一治乱循环延续到了唐朝,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终于走到了衰竭的一天。

    当时,唐王朝制定出非常出色的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使黄河流域的土地开发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迎来了梦幻般的“盛唐气象”。

    然而,繁荣景象掩盖下的事实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大规模开发下,终于达到了地力的极限,土地被彻底透支了。

    唐朝中期以后,帝国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续动荡,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成了唐帝国下半生的主题。

    最终,中国进入了五十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

    与古代中国的情况类似,全世界的农业古文明都在麦田中兴起,也在麦田中衰亡。

    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

    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人们像中国的祖先一样,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内广种小麦。可以说,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的。

    可惜,它们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在埃及的尼罗河两岸,那些曾经繁荣的地区普遍沙漠化,由此可知当地早已失去了古埃及农业文明存在的条件。

    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昔日孕育了辉煌的古巴比伦两河文明。然而曾经的千里沃野后来也已变成一片寸草难生、板结得硬邦邦的盐碱地。

    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当地的人们别无选择地采取了灌溉方法种植小麦。因此,土地盐碱化、贫瘠化的命运无法避免,文明也就无法维系下去了。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小麦种植造成的土地贫瘠无法逆转,黄河文明已经危机重重。

    尤其是小麦种植推广更早一些的河西和关中地区,土地贫瘠化已经很严重,粮食产量锐减。

    但是,中国的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而是薪尽火传,一直延续至今。因为,中国还有另一条大河——长江。

    在长江流域,有另一种粮食作物——水稻,给陷入危机的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另一条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正因为黄河流域小麦农业文明的衰落,当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水稻种植在中国南方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开始兴起。

    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使得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的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产出的粮食更是多出十几倍。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

    可以说,长江流域水稻的种植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小麦引发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频繁的土地兼并、人地矛盾,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得以更好的延续。

    此消彼长之下,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

    也正是因为文明的中心从北方的小麦产区向南方的水稻产区转移,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城从此失去了成为中国首都的机会。

    即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定国,开创了一个王朝,也无法逆转这股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历史大势。

    定都长安城,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注定只会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

    其实,唐、宋二朝面临的西北游牧民族威胁日益增大的问题,也是与小麦文明的衰落密不可分。

    在两汉时,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都是小麦种植区,农业文明发达。此时,在这些地区占据人口优势的是从事农耕文明的汉人。

    然而到了唐代,黄土高原上的土地已经地力贫瘠,粮食产量极低了。于是,昔日的良田变成了长满野草的荒地,不再适合耕种,而是更适合放牧了。

    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了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一带的农耕文明衰退,游牧文明兴起。

    当地的人口结构也就慢慢地产生了变化,呈现出游牧化的趋势。最终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占据了绝对优势。

    文明的变迁,使得中原农耕文明的王朝再试图管理这一区域时,就没有两汉初唐时期那样得心应手了。

    唐代时,西北是面临吐蕃、回纥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到了宋代,则是党项人在西北崛起,最终独立建立了西夏国。

    由于失去了西域、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长安城及关中平原也由中国的腹地变成了西北边防之地。

    距离京兆府不远的永兴军延安府以外,就已经是西夏国的地界。

    西门庆一路行来,观察着沿途的村庄和农田,不时地进入村庄与当地的农人村夫交谈,了解他们的收成和税负情况。

    一路行来,西门庆收集到的信息逐步验证了他以前看过的关于古代中国粮食生产影响文明发展的知识和分析。

    似乎关中地区真的衰落了,不再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王霸之地。

    一路走,一路看,西门庆带着众兄弟走过高陵县、泾阳县,进入了咸阳县境内。

    中国古代以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之意。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建都咸阳,次年自栎阳徙都咸阳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定都咸阳。

    因此,咸阳城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都城。

    这一日,西门庆一行来到了咸阳城外的一个乡镇,只见前方围着一群人,在那里高声叫好。

    </content>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